您的當前位置:您的當前位置:首頁>人物風采· 新聞詳細
臺北海洋技術學校校長唐彥博在“兩岸經濟文化(鄭州)論壇”上的主題演講 |
來源:河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 編輯:admin 發布日間:2016-07-15 |
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現狀與展望
臺北海洋技術學校校長唐彥博在“兩岸經濟文化論壇”上的主題發言
敬愛陳主席、錢董事長、各位嘉賓、各位同學,
大家下午好!
不容否認,兩岸同文同種,而且在教育方面各自有特色。大家都非常謙讓地說對方的優點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在2008年馬英九執政后,確實把兩岸逐步推向一個比較穩定發展的機制,尤其在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之后,經濟相互融合,文化教育也持續推動。兩岸領導人,包括錢復董事長和陳主席都談到,兩岸領導非常重視文化教育的交流。在此基礎上,希望大陸和臺灣能夠都往前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2008年,“陸生三法”在臺灣引起了很大反響。2010年8月19日,三讀通過陸生三法修正案,臺灣招收陸生就學的法源因而確立,也開啟起兩岸教育交流更寬廣的渠道。在三法通過后,兩岸的交流更是往前邁出一步,但礙于當時政治環境的限制,臺灣地區提出了“三限六不”的政策:限制采認高校、限制陸生總額、限制醫事學術采認,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畢業后不可留臺就業、不開放報考證照,以減少修“法”阻力。
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的現狀
兩岸教育合作的現狀可分為四個時期:一是萌芽期(1979年至1991年)。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臺灣開始解除禁嚴,開放大陸探親。1979年開始這一階段,我們稱為萌芽期;二是開展期;三是趨緩期;四是擴大交流期。在這幾年漫長的時間里,兩岸的文化教育交流已經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在實質教學過程中也獲得很多值得我們探討的部分。
臺灣對大陸的開放政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開放政策
2011年,臺灣地區教育部門公布認可開放大陸地區41所“985工程”學校。2013年,增加至111所“211工程”學校。2014年4月18日,再度公布擴大18所音樂、藝術、體育獨立及科學研究等專業大學院校與高等教育機構,大陸地區大學及高等教育機構認可名冊名單共計129所。朝陽科技大學鐘任校長特別提到,臺灣的高校和技職體系是不一樣的。在開放以后,大陸到臺灣讀一般高校的學生所占的比較多,技專院校的比較少。為配合臺灣二年制學校招生需求,2013年,大陸??茖W校名單增至191所,但局限在福建、廣東兩個省。在此過程中,我個人對目前國民黨即將轉換政黨所做這個措施是高度認同。因為在4月27日,在開放26所大陸高校后,達到155所,遍及中國大陸 31個省級行政區。為什么還要再開放這幾所,累計到155所?兩岸不管臺灣的學生在大陸就職學位或大陸的學生能夠到臺灣,深化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基礎,因此有這樣的開放措施。155所學校中,在獲得認同的前三名,北京高達到37所學校,緊接著是江蘇、上海、湖北。可是作為人口大省,河南對臺交流最少。河南省僅僅開放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和河南農業大學,這是對河南省極為不公平。王廣亞先在河南創建大學,才有臺灣大學的成立。所以,我也主張應該像奧運一樣點燃圣火,先從河南升達點燃圣火,再迎接圣火到臺灣,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在兩岸教育交流過程中,我個人統計的大專院校招收大陸生統計的數字顯示,從碩士到學士中,大陸到臺灣就讀的學生人數最多的是學士。在2014年達到88%以上,到2015年達到92%,這比例算是相當多的。但是博士學位相對比較少,但是去年也達到5成以上。所以兩岸的交流學生人數念正規的學位越來越多,學士學位的人數增幅的比例相比碩士和博士學位多的多。據了解,2015年臺灣境外學生陸生在臺修讀學位與短期研習人數超過11萬人,在這里面正式修讀學位的大陸學生7813人,在46523位學生中占16.79%,不到兩成。非正規學生中,大陸有34114人,占臺灣非學位學生高達53.59%。每年都占70%左右的比例,還在增長。2014年,大陸的學生到臺灣所修讀正式學位5881人中,商業及管理人數最多,其次是工程類,第三是人文和新聞傳播媒體。我認為大陸生活水平提高后,我們對文化產業需求逐漸加大。
中國大陸??飘厴I生來臺讀二技(專升本),2013年始招收專升本第1年核定招生人數僅955人,2014與2015年都是1000人,且僅限福建、廣東兩省,更重要的是實際招收人數少之又少。在2015年11月,馬英九和習近平先生會面后,馬英九先生提出希望大陸省市能夠開放更多的院校到臺灣就讀專升本,這個政策在當時也獲得很大的反響:招生人數由原定900多人到今年1500人,地區也增加到北京、上海、浙江、江蘇、遼寧和湖北。從臺灣的學生和大陸的學生的交流情況可以看出,大陸的學生到臺灣念書非常優秀,所以很多獎學金也被大陸的同學拿走。
2.大陸對臺教育交流合作政策是多元化
對臺教育交流福建先行先試。1985年,福建成為對臺的第一位招收臺灣學生的省。1999年,福建頒發相關的法規對臺招生。2008年,福建農林大學招收臺灣農業技術人員開設成人班,是大陸成人教育招收臺灣學生的第一例。漳州天福茶職業學院是第一批允許招收臺灣學生的民辦學校。福建出臺政策為在閩臺商子女就讀中小學開辟綠色通道,在中國大陸也是首例。
大陸來臺取得學位學生中,來自福建的學生就占1/4。到福建就讀大學的臺生,占大陸大學臺生總數的1/6。
目前,不管是朝陽還是我們學校在福建都有開設專班,同時也開設了兩岸職業教育方面的交流中心,包括一些師資資源培訓基地。臺灣只有承認福建三所的學校,可是截至2016年1月7日前,福建已有69所高等學校與臺灣大專院校簽署500多份合作交流協議。大陸來臺取得學位的學生中有四分之一是來自福建,臺灣到福建就讀的學生占大陸的六分之一。因為臺灣到福建非常方便通過小三通,廈門大學招收非常多的臺灣學生,這一點也是我非常推薦我幾位學生到福建工作。根據統計,2015年福建招收臺灣的師資就有132位,今年預計再招收200位教師。福建今年也將制訂并頒布《促進閩臺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十條措施》,加強兩岸高等教育領域交流合作。這個現象說明,福建一直強調臺灣的師資培養過程很有發展潛力,有實物的經驗,教學有一體的效果。從數字分析這十年中,臺灣預期師資將會少掉一萬四千多名,因為少子化促使學校關閉。而每年臺灣畢業的博士學位的人數有3600人到4200人,大學里要聘的老師一年大概700人,其中300位是國外的博士,僅400位是本土博士。所以臺灣每年就可能出現3200到3800位流浪博士。所以這是臺灣高等教育和臺灣人才的狀況。反觀中國招生比臺灣太靈活太彈性,臺灣學生到大陸念正式學位的比大陸到臺灣的要多。大陸活絡招生管道對臺灣學生提供優惠的政策吸引優秀學生,招收臺生管道多元化:大陸高考、港澳臺大陸高??荚?、憑臺灣學測甄試和部分高校獨立招生。臺灣目前招收大陸學生只有單一管道,可是大陸對臺灣招生官道有四種,甚至有交換的老師到臺灣直接物色博士班碩士班的學生,非常靈活,直接可以吸納,但臺灣不行。大陸對臺灣的招生新開放所謂的前頂標,從12%到25%,對臺商的學生放寬至均標50%,所以在大陸上學很方便。當時李敖的小孩,他考上臺灣大學也考上北大,結果放棄了臺大而轉投北大,引起非常大的震撼。
惠臺政策我把它整理有四項:放寬免試入學標準、同等收費、專設臺灣學生獎學金、專項補貼。福州為了吸納臺灣的人才,更是推出更優惠政策。我們也做一個內部調查,有將近15%的學生愿意到大陸念書,這很恐怖。臺灣本身少子化的沖擊已經造成學生很少,現在有更多的學生想到大陸念書,還不談香港或是澳門地區或其他的國家,頂尖生想要去大陸,高教警兆。兩方面我把它稱作“競合關系”,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絕對是要各憑本事,來互相吸納學生,以學生為本,來培養兩岸學生。據統計資料顯示,當我看到這個資料的時候非常的訝異。到2015年的10月份,在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已經達到10536人,而在2014年到臺灣就讀的學生只有7813位。有幾個因素,包括臺商(經商)已經有不少人到大陸定居,小孩子也逐步往大陸發展。兩岸教育情形經過比較,讓同學們更加了解,入學有差異性,獎學金有差異性。
我曾問大陸一個同學,我說你未來的擇偶對象會是怎么樣?因為我鼓勵他們說:兩岸學生交流后,我推“三通”:“通學”,互相成立學第。“通勤”,以后在對岸互相可以找到工作。“通婚”。我勸在做的各位同學,臺灣少子化,急需要你們去解救,要根留臺灣。
當年鼓勵臺灣的教育人士到大陸創辦學校,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河南籍教育家王廣亞。他創辦的升達和育達。當時他通過鄭州大學和鄭州財經學院,民辦之后獨立出來,現在所發展其他的學校也都有,但是升達與成功學院辦的是最好,在臺灣受到了充分肯定。我把以前的照片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當時兩校非常積極的推動,我們也到機場去迎接升達的到來。當時王廣亞還健在時也舉行座談會的情況。甚至河南的少林寺到臺灣表演只選了兩個地方,一個是臺北市,一個就是育達科技大學。還有創辦人顧懷祖先生分別在江蘇鹽城射陽縣及上海松江創辦明達職業技術學院和上海立達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人蔣志平先生在江蘇淮安市漣水縣創辦炎黃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人王廣生先生在昆山創辦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
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的挑戰與展望
1.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的挑戰
臺灣少子化的沖擊、影響面非常大,老齡化蔓布到臺灣。臺灣的少子化是全世界第一。2014學年度159所大學的新生注冊率僅約八成二,最差的學校只有17.9%,招生缺額達6萬9千,其中私校占近八成三,招生倒數廿名全為私校。2015學年度的大一新生仍有27.3萬人,但2016學年度起開始銳減,下滑至25.4萬人,減少約1.9萬名新生入學。預估2026學年度的大學新鮮人,將只有17.7萬人。2016學年有14校將并20個系所。教育部部長吳思華已經預言大學恐從159校淘汰到只剩約一百校。未來如有六十校倒閉,估有一萬四千多名教師會失業。教育部雖然于2015年成立媒合平臺中介工作,但迄今僅四、五件成功。
臺灣內部受少子女化沖擊以及政黨輪替后兩岸政治互信受考驗。臺灣教育部官員:陸生三限六不政策事實上只剩一限一不,即限制采認大陸醫事學歷、陸生不能留臺工作。陸生納入健保無法落實,主要因為臺灣政黨理念主張不同。兩岸學生對于就學信息與管道,仍顯認知不足,兩岸仍未全面相互承認學歷與開放招生省市。兩岸教育合作交流人員及師生往來便利之保障,以及相關人身安全、醫療保險及急難救助等問題。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1987年兩岸破冰后,29年來的交流一路風雨飄搖,但在馬英九執政后的8年,兩岸關系確實相對穩定。520政黨輪替是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兩岸的交流究竟是向左走、向右走,責任不在大陸。中國大陸涉臺權威學者、北京大學臺研院長李義虎指出,大陸對臺政策已作出新的調整,包括“從無感到有感”、“讓利照顧回歸常態”、“建立獎懲機制”。
大陸教育部前副部長吳啟迪提出4個展望:研商簽署兩岸教育交流協議,實現兩岸教育交流機制化;兩岸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交流,增加民族自豪感;推動全面實現學歷互相采認,為兩岸學生就學就業提供更好條件;深化兩岸高等教育領域深入合作,為兩岸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
臺灣地區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提出6大建議:簡化并松綁兩岸教育交流規范;強化兩岸高校雙聯學制合作;臺灣政府檢討增修相關法令;臺灣政府參考辦學績效較佳大陸學校,以做為未來擴大采認學歷的名單;架設企業征才平臺,以輔導陸生返回大陸后的就業;增加招生規模、彈性,包括擴大招生總額與招生省市范圍。
兩岸教育交流合作自2008年后快速發展。尤其在2011年臺灣承認大陸高校學歷后。無論在高校締結聯盟或簽署交流協議、教育專業人士互訪、雙方學生就讀對方學位、陸生在臺短期研修生、互相承認學歷等均不斷擴大。無論是數量、范圍與質量上,已獲得加大加廣加深。臺灣政府對推動兩岸教育交流合作政策:循序漸進、穩定發展、共創雙贏。大陸對臺教育交流合作政策:“開展多元措施、活絡招生管道、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優秀學生”。
兩岸教育交流合作是時勢所趨。未來雙方應更務實加強各項交流,進而建立“資源分享,共存共榮”的合作策略。逐步營造互信的基礎,亦有助于化解政治的糾葛,共創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