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與宋代改革——第三屆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來源:河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 編輯:admin 發布日間:2016-05-04 |
宋學與宋代改革——第三屆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4年10月,河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成功舉辦了“中華文化(南陽)論壇——第三屆宋 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后要將與會專家、學者的論文集結出版。陳義初主編的這本《宋 學與宋代改革--第三屆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入了“中華文化(南陽)論壇——第三屆 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大部分論文,是本次研討會學術成果的結晶。 1序——陳義初 1宋代模式的現代思考——羅安鵠 6漢宋學的歷史嬗變及其論爭——孫軍紅 15宋學與漢學的比較與傳承——申慶芳 24淺談唐宋人心目中的諸葛亮——高二旺 張曉剛 31從宋太祖、宋太宗馭將策略看宋初社會的轉型——晁根池 37北宋八大王趙元儼生平新探——仝相卿 47寇準的戀闕情懷及其政治得失——惠冬 53“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范仲淹初探——吳新會 60范仲淹精神對后世的影響——以南宋名臣王十朋為例——楊國宜 71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北宋名臣賈黯論述——張顯運 84王安石變法動用的“非常相權”與其后的異變——虞云國 101王安石變法的預后思想——鄭先興 105程顥與王安石緣何在熙寧變法中的溫和派與激進派——盧有才 147荊公新學和王安石變法——趙志勛 156論宋代荊公學派的文學思想——以王安石為中心——張曉娜 盧政 166兩宋之際程門后學對王安石的批判——李敬峰 174宋代變法大潮與蘇軾個人命運——敖堃 183進士同年、黨爭與士人關系——立足于蘇軾與同年呂慧卿關系的考察——祁琛云 齊丹鋒 192陳知儉與《千倉渠水利奏立科條》——吳漫 201北宋崇寧四年丕師塔記考——姚軍 207尊崇之“名”到專權之“實”:宋代平章軍國(重)事制度考述——惠鵬飛 223宋朝大理寺審判制度論析——田志光 238論宋代考試制度對司法官員知識結構的影響——張文勇 249宋朝的災傷蠲減與仁政國策——楊宇勛 266宋代地方與中央蠲減政策的博弈——以大赦赦書的執行為例——郭艷艷 273宋代民變與摩尼教的蟠結和原委——楊富學 彭曉靜 287宋朝騎兵的戰馬——夏亞飛 297論黨項西夏家族關系——孫廣文 307制度經濟學視域下的宋代官員、士人經商探因——王朝陽 317從南陽博物館收藏的銘文銅磬看宋金的“銅禁”政策——任義玲 323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對教育的影響——李松麗 330漢代與宋代墓室壁畫內容之比較——李真玉 338遼宋夏金時期的民族和文化——史金波 358兩宋時期文化的產業化探析——王福鑫 370宋代的文化進步,成就仲景學說的核心地位——張兼維 377文物、法律與政治——宋代文物保護的法理博弈——陳二峰 396從鄧窯出土青瓷器工藝技術看南陽宋代瓷業的發展——李桂閣 403密教傳持與宋代民俗風情——以宋代祈雨習俗為中心——夏廣興 414重彩紛呈的兩宋樂舞——季偉 419宋代孝行述略——王曉如 427略談宋代南陽文化——以人物實踐為中心——袁延勝 馬云龍 436北宋開封寺院發展的特點及原因——孫旭 劉圓圓 443朱熹學院革新與當代社會——朱人求 453宋代河南書院沿革及人才培養探析——趙國權 462百泉書院與元初中原文化的復興——李景旺 469“儒家生命哲學”及其對理學生命化詮釋的啟示——王小珍 479從虞翻和胡媛對泰卦的理解看漢宋易學的象辭張力——周海春 486理學權說析論——以程顥、朱熹、高拱為中心——岳天雷 505程顥的仁學思想——謝寒楓 510程顥程頤的教育思想淺析——王剛 517從《西銘》到《體仁篇》與《定性書》——從中西本體論的差異看中國傳統哲學本體論的確立——王仁宇 529“內圣外王”之道:論尹焞思想體系的構建與實踐——陳凌 537試論程朱理學中的“格物貫通”與佛學的關系——劉聰 費曉潔 544陸九淵《荊國王文公祠堂記》芻論——兼論朱、陸之爭——楊高凡 559南宋理學互動再論——以張栻與周必大的“知行”之辯為視角——鄒錦良 568宋代朱熹《資治通鑒綱目》對史學傳播的影響——孔永紅 578朱熹《楚辭集注》理學思想初探——曾祥旭 586荀子與朱熹人性論的比較——謝勝旺 593朱子門人視野中的周敦頤——以黃幹為例——鄧慶平 600宋代改革思想中的義利之辨——楊世利 609宋代諸儒對禮之名實的探索——王志躍 620哲理巔峰 命理淵海——試舉宋時“兩理學”及命理學的生態趨勢——葉鑄 628張九成著作考證——李春穎 644呂氏家族著述的特點——楊松水 665宋代南陽藏書家對中國版本目錄學的貢獻——以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編纂為中心——晁會元 675宋代寺觀藏書及其文化貢獻探微——張建東 684淺談宋代考核檔案印紙——胡旭寧 689“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評裴高才先生《程顥程頤傳》——涂懷章 簡安然 696二程成德成圣道德哲學與馮友蘭人生哲學——二程、馮友蘭對宋學的傳承——吳建設 700走進馮友蘭——趙金剛
|